景点四驱车命名学,一场令人发疯的混乱考古
我,老王,一个自诩见多识广的旅游博主,终于在某片非洲稀树草原边缘的土路上,被“四驱车”这玩意儿混乱不堪的芳名彻底逼疯了——它们简直像草原上散漫的斑马,名字颜色各异、毫无章法!
犹记江南某古镇,我兴致勃勃去租车,老板豪迈一指:“喏,铁驴子,马力足得很!”眼前这庞然铁兽,狰狞轮胎,粗犷骨架,与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、吴侬软语格格不入,我跨上这头“铁驴”,在颠簸的河滩上挣扎前行,仿佛骑着一头愤怒的机械骡子,对着温柔水乡发出不和谐的轰鸣怒吼。(后来才知,这称呼竟带点朴素的敬意?)
海南三亚的沙滩则上演了一出龟兔赛跑现实版,租车小哥拍着胸脯:“哥,‘闪电龟’,沙滩上数它快!”可当我踩下油门,这“闪电龟”在松软沙地上笨拙挪移,引擎嘶吼如病牛喘息,一群光脚奔跑的孩子嬉笑着轻松将我超越,清脆童音随风飘来:“叔叔,你的乌龟车没吃饱饭吗?”我坐在“闪电龟”里,只觉自己成了沙滩喜剧的主角。
云南深山,云雾缭绕如仙境,村口告示牌赫然写着:“乘坐‘土行孙’,直抵云上寨!”我满怀遁地而行的期待,结果跳上一台其貌不扬的绿色敞篷四驱车,它在嶙峋乱石和陡峭斜坡间轰鸣跳跃,剧烈颠簸几乎将我五脏六腑重新归位,这哪里是土行孙的遁地术?分明是孙大圣大闹天宫时遗落凡间的筋斗云,只是脾气格外暴躁了些。
经我老王多年田野考察(实为狼狈租车史),终于提炼出景点四驱车命名三大“颠扑不破”定律:
第一定律:名字越骇人,体验越安全。 某戈壁滩上,我战战兢兢坐进名为“死亡飞车”的家伙,结果呢?它慢悠悠碾过沙丘,温顺得如同夕阳下踱步的老骆驼,我虚惊一场,只收获一身“安全”的沙尘。(死亡没有,飞车更是妄想!)
第二定律:名字越土气,老板越实诚。 西北大漠深处,一位叼旱烟的老汉拍着他那辆掉漆的红色四驱车:“别看它叫‘狗蛋号’,跑起来,稳着哩!”果然,“狗蛋”在沙丘间腾挪跳跃,引擎“突突突”唱着质朴的歌,竟有种别样的可靠,我懂了,在粗粝风沙中,一个土得掉渣的名字,往往比花哨的“沙漠之鹰”更值得托付。
第三定律:名字与实物,基本没关系。 某海滨景区那台号称“迷你小坦克”的怪物,体型庞大得足以轻松碾过我的小轿车!我仰望着它高耸的轮胎和粗壮的防滚架,心想:这“迷你”二字,莫非是写给蚂蚁看的?(您倒是给我个盾牌啊)
前几日带小侄儿去京郊山地公园,他指着场地里那些花花绿绿、轰鸣作响的小车兴奋大叫:“叔叔快看!好多‘蹦蹦跳跳车’!” 孩子清澈的童言瞬间点亮了乱局——管它叫铁驴子、闪电龟还是土行孙?当车轮卷起尘土,引擎的脉搏与心跳共振,眼前风景呼啸着流动成河,那笨拙或勇猛的名字,不过是旅程开篇一个令人发笑或困惑的注脚罢了。
我蹲在景区门口油腻的小桌旁,嚼着烤串大叔递来的焦香肉块,他咧嘴一笑,油光映着夕阳:“名儿嘛,就是个招呼,坐上去,抓紧了,跑起来——那才叫真的!”
是啊,四驱车之名再光怪陆离,其灵魂却始终轰鸣于滚动的车轮之下,跨上去,在引擎的咆哮中握紧颠簸的方向盘,让名字的迷雾在身后飞扬的尘土中消散无踪——旅途的野性与酣畅,向来只向真正驰骋其中的人展露真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