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点吐槽大会,原来我们都是行走的韭菜盒子
各位父老乡亲们!今天咱们不聊风景多美、美食多香,就敞开了说说旅游景点那些让人"瞳孔地震"的奇葩操作,毕竟作为一个被景区收割了18年零36个月的老韭菜,我老王可太有发言权了!(别问年龄,问就是永远18)
首先必须提名景区门票界的"薛定谔定价法",上个月我去某5A景区,刚在门口扫码付了120块门票,扭头就看见告示牌写着"持本地身份证享半价优惠",那一瞬间我仿佛听见钱包在唱《凉凉》,合着外地游客都是行走的韭菜田?更绝的是,进去后发现主景点还要再花50块买"精华区"门票,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吃干脆面集卡——你以为集齐了,结果商家说还有隐藏款。
说到这不得不提景区文创界的"雪糕经济学",现在没个造型雪糕都不好意思叫景点是吧?故宫脊兽雪糕、三星堆青铜面具雪糕、西湖断桥雪糕...我上周在某古镇甚至吃到了"茅房造型雪糕"!关键是这些雪糕永远遵循"价格与体积成反比定律",25块钱买的雪糕还没嗦两口就只剩根棍儿了,最惨的是有次在沙漠景区,我举着"月牙泉雪糕"拍了半小时照,最后喝到了人生第一杯骆驼奶味矿泉水——别问,问就是情怀。
要说当代年轻人最痛心疾首的,必须是"网红滤镜诈骗案",上周我跟着某红书攻略杀到"天空之境",结果到现场差点哭出声——说好的倒映天空的镜面湖呢?眼前就一滩泥水洼,岸边还飘着几个农夫山泉瓶子,更离谱的是旁边立着块牌子:"最佳拍摄角度:手机贴地30度仰拍",合着我花了两小时车程就为趴地上给手机贴膜?
不过要论杀伤力最强的,还得是"游客照社死现场",各位有没有在乐山大佛脚趾头前被迫摆"托举式"?在长城烽火台上被大妈指挥着比"千手观音"?上个月我在洱海,眼睁睁看着十几个姑娘轮流坐在同一块石头上甩头发,摄影师扯着嗓子喊:"头发再甩!要拍出被龙卷风刮走还要保持微笑的感觉!"建议景区直接开个《论如何在三百个同款造型中脱颖而出》培训班,绝对爆满。
当然最让人破防的还是"来都来了"四字魔咒,明知道68块钱的祈福红绸带成本不到2块,但看着满树红布条还是会咬牙买;清楚38块钱的"开光手链"可能是在义乌进的货,但听见导游说"不买就是心不诚"还是会掏手机扫码,上周我在某道观,道长说我"印堂发亮适合请盏长明灯",等我付完888块功德钱,他补了句:"这灯能亮到明年清明节。"现在想想,当时我印堂亮的可能是付款码反光。
最后必须吐槽景区的"鬼打墙动线设计",明明出口就在眼前,非要让你穿过20个纪念品商铺、8个小吃摊位、3个付费拍照点,上次从某乐园出来,我愣是试吃了18种辣酱、试戴了7顶民族帽、被推销了5套生肖金币,等终于走到停车场,手里莫名其妙多了个会唱《最炫民族风》的发光拨浪鼓——别问怎么买的,问就是被魔音贯耳后的条件反射。
不过说归说,闹归闹,咱该玩还是得玩,毕竟旅行的真谛不就是"花钱买罪受,回家笑着秀"吗?最后送大家一句老王独家旅行箴言:景点虐我千百遍,我待景区如初恋,只要心态好,哪里都是巴厘岛!(实在气不过就发朋友圈吐槽,记得屏蔽导游)